English

季路德:从影片脚本讨论看中国馆策划的困难2018/12/19

说明:最近集中登发了《主题演绎你我他》书中关于世博会中国馆策划的回忆。我在2009年有个关于中国馆影片策划的速写,今天看来,当时的感觉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其中的事实回忆是真实的,现发出来和大家分享。

季路德

2018年8月7日


“岁月回眸”展项(项欣荣摄)


陆川执导的影片《历程》(图片来自网络)

郑大圣执导的影片《和谐中国》


从影片脚本讨论看中国馆策划的困难

季路德

(本文写于2009年10月6日)

 

A】国庆、中秋放假八天,不少人都外出旅游,我得在家思考中国国家馆的故事。不写完,心里总觉得是个事,干什么也不安心。

年初,局领导要求我们部“编写故事”,介绍世博会的各个主题项目。此事说来很容易,反正是“编”嘛,但真正做起来很难,因为“编故事”是要有基础的。所谓编写,说好听点是把视觉展览文学化,点出其中的道理和背景,让参观者能更深刻理解展览内容;说得不好听,就是包装,涂脂抹粉,补上展览中的一些缺陷。

但即使是包装,也要有基础。张三画了一匹马,有点象,又有点不象,甚至画成了白云,我可以说它是飞奔中的马。你仔细看看,再闭上眼睛根据我的描述想一想,脑子里就出现马了,这就是编故事。如果张三画的是鹿的模样,除了赵高,谁也无法说它是马。

退一步说,张三如果主观上确实是想画马,哪怕结果再不象,我总要努力把它说成是马。但如果张三主观上就是要画鹿,那我怎么把它往马的方向去解释?

现在我就碰到这个问题,中国国家馆究竟展示什么,是站着的马还是飞奔如云的马,还是一头鹿?一直没有确定,甚至有的项目指导思想都有变化,展示策划的动机变了。这个故事怎么编?

 

B】 1999年,我刚接触世博会。当时看到关于世博会的介绍材料,说从1982年新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加世博会展览后,历届世博会上的中国馆都深得好评,有的还被评为五星级展馆。可是说来奇怪,等到我们亲眼看到世博会时,情况却大不一样。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上的中国馆,都很不理想。2004年6月,吴仪在组委会会议上对汉诺威中国馆的不满溢于言表,她说,明年日本世博会上的中国馆你们得好好做啊,再象汉诺威那样,我就不去了。可惜到了“明年”,中国馆还是没做好。2005年,吴仪在组委会上不得不再次表示不满,“历史太沉重,现实太单薄”。这使得中国馆项目成为一个大难题。2005年9月,我陪同时任世博局局长的周禹鹏副市长去北京,国务院副秘书长徐绍史主持研究世博会展览策划分工事宜。周禹鹏提出,能否中国馆由中国贸促会负责,主题馆由上海市负责。时任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的高燕委婉地说,中国馆是谁做谁挨骂啊,还是不要分工了,大家一起来做吧。

就这样,2005年到现在,中国馆就象是百慕大三角洲,世博局陷进去了。

2005年至今的过程要到以后再详述。总的来说,这几年表面上看,波澜不惊,一步一步走。也许这是我们对社会问题的万能解决之道,到时候大布景一拉,总能够对付过去的。

今天写下这段体会,是因为刚列席了市领导对中国国家馆电影脚本研究会议。

 

C】“电影”是在中国国家馆最高一层上,参观者走过序厅后看的第一个展项,是整个国家馆的核心展项。参观者的“提气”“震撼”要在这里完成,国家馆的理念要在这里集中表现。

2008年底,整个馆的展示格局确定之后,这部8分钟影片就决定让陆川来拍摄。这个被称为才貌双全的青年导演,挟《南京,南京》的成功豪气,边满地推广他的新影片,边开始世博会影片创作。可能是推广新影片、争取获奖花了太多时间,直到今年夏天,陆川才断断续续拿出了他关于世博会影片的设想。但还不是完整的文学脚本,只是近百张PPT,是画的草图,加一些文字解释。整部影片分为三部分:汇聚、建设、梦想。第一部分的“汇聚”多达四十多张,基本上都是人们如何从四面八方聚拢,如何开天辟地、排山倒海,蛮荒之地如何变成人群积聚。大概导演想用这种象征手法,表现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存力。不过作家陈丹燕在看了这些脚本提报后评论道:一部由无神论者创作的《创始纪》。

9月10日,世博局向市领导汇报了包括陆川电影设想在内的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方案。参加会议的有身任政治局委员的市委书记、市长、专职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宣传部长、市委秘书长等,这么多领导在一起,相当于上海市文化项目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了。会上,领导们对陆川的电影设想不满意,决定在陆川修改的同时,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力量,另起炉灶,提出电影设想。

今天(10月6日)上午,在陆川尚未完成新的修改稿时,上海市的“文化项目决策最高权力机构”再次开会,听取上海电影制片厂郑大圣等提出的两个方案、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干超等提出的三个方案的汇报。

平心而论,上影、上文广毕竟是影视专业机构,三个多星期拿出的方案,看上去很象模象样。一是都有比较明确的、贯穿始终的主线,比如春夏秋冬,比如城市姑娘和农村小伙子的相恋,比如城市百景图等。二是都抓住了“人”的要素,把城市和生活融入到人的体验、人的感情中,有的故事很人性化。三是表现手法有创意,比如重视音乐和视觉情节的配合,比如用鲜明的中国式剪纸作为统一符号,比如通过奔跑人物的视角来展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为他们是专业机构,世博会中国馆影片的这些要求很容易被理解和落实,否则,世博局就需要反复强调了。

 

D】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方案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反映的基本上是当代中国大中城市发展成就。这和我们的对影片的定位有了矛盾。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线是:当代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潮,亿万农民或迁徙进城或就地转为城镇人口,这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巨大的契机,也给中国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中国政府、民众依托绵延千年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正在战胜挑战,走向现代化强国。

根据这个要求,影片应表现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通过变化过程,衬托出中华智慧的可贵。陆川版过于强调了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化的物质积累努力,过于强调面对自然挑战的自强不息精神,而对当代中国社会中人的心灵变化,对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面貌变化,反映不够。

而10月6日五个方案,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如果说,陆川版强调的是城市化的基础,那么这五个方案强调的是城市化的结果,是强调今天的中国城市,特别是作为中国窗口的大都市的辉煌成就,给人“花开满地、灿烂夺目”“城市已经非常好”的感觉,犹如毛竹晨说,好象一上午吃了五个奶油蛋糕。杨雄副市长提了个建议,图片的选择要有历史深度,不要单纯追求唯美。这应该是一种间接的批评吧。不管是强调基础还是强调结果,如果都不重视城市化过程本身,那我们如何表现“城市发展”,从哪里体验“中华智慧”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方案在内容定位上是同一的,而且这些策划团队是为世博会设计影片,却没有与世博会组织者沟通,不来了解影片的拍摄要求。因此很可能他们已经从高层得到影片内容定位的指示,至少是暗示。

一个事实进一步强化了这个猜测。会上,一号首长点名陈先进副局长发言,陈在肯定了这些方案的优点后,认为根据中国馆的展示要求,最好能够强调城市化是如何改变中国的,重点是讲过程,而不是结果。老大打断了陈的发言,说陆川的影片就是你的思想吧?过程的艰难不是我们的主题,这些甘苦大家都知道了,影片嘛,就是给人希望。最后老大总结道,这五个方案都合格,上次那个不合格,很担心,会引起非议。

会议的结果是没有疑问的,大家从这五个合格的方案中挑了一个,继续深化完善。10月9日,陆川将汇报他的新方案,但他的思路是跟着世博局的,即使再努力,新的版本再光鲜,大概也不行了。

这次讨论对我震动不小,如果说,中国国家馆的核心展项不是强调城市发展的过程,而是重在展示今天的光辉成就,那么我们从2005年来的策划指导思想都在走弯路。借用杨市长的话,这根“筋”可能拉错了。老大是高层的人,他的意见不会无的放矢。也许真的是我们搞错了?

 

E】除了“筋”的缘故外,几年来策划体制不很明确,即使明确了又不固定,老是在变化,可能是走弯路的更为根本的原因。别的不说了,就说今年确定的总策划师吧。中国国家馆的总策划师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不过这个“总”要打很大折扣。一是他不负责建筑外形,这在展示策划前就已经定了,尽管馆的建筑外形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他不负责其中的核心展项——最上层的电影,这由陆川来拍摄;三是他不负责最下面一层(即33米层)的展览设计,领导明确这部分由上海自己做,也就是世博局负责策划、设计;四是他不负责从最上层到中间层的三百米过道儿童画展,这由团中央牵头。

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如何“总策划”?很难。

不过,即使电影最终由陆川来拍,潘院长尽管不负责,总还有点发言权、建议权,因为陆川是在世博局的指导下拍摄的。现在,电影已有新机构来拍摄,而这些机构在构思时,并没有来了解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线有什么要求,看来在新的体制里,世博局就是付钱的职能了。

从2005年起,我一直在这个漩涡的边缘,没让我进入漩涡,也没让我离开,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这为我近距离记录历史创造了条件,我有责任尽量秉笔直书,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资料。

 

后记:2009年10月汇报之后,陆川再次修改了影片的主线和内容结构,通过中国西部地区农民来到沿海地区打工后,一家四代的成长变迁,讲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历程,以及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陆川的这部影片取名《历程》,之前确定的郑大圣执导的影片取名《和谐中国》,两部短片在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轮流播放,都取得很大的成功。

结论是:道路是曲折的,但胜利是毫无疑问的!

行业信息
展会动态
业内动态
政策法规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六届三次会员会员大会座位表
2025/03/06
【协会发布】“2024年度上海品牌展览会、优秀展览会”正式公布!
2025/02/28
邮件订阅
SCE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