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许润禾:时势与人的互动——成长的感悟2018/12/19

说明:上海世博会之后,许润禾回到上海贸促会系统,担任了上海贸促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总经理,继续为上海的展览事业作贡献。以下是他结合世博回忆,关于展览职业生涯的体会。


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荣誉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主题馆纪事》一书上签名 

担任上海贸促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总经理

左起:上海市国际贸促委员会杨建荣会长、余晨副会长、作者


陪同陈先进会长参观陈云纪念馆

时势与人的互动——成长的感悟

许润禾

(2018年8月)

百余年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流,铸就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独特个性。创新求变、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引领着社会的蓬勃发展,上海会展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崛起。而我所要讲述的个人经历,正是代表着我这一代会展人的成长、发展与感悟。

缘  起

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走出校园的我进入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所属的上海市国际信息和展览有限公司(现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工作,正是在那幢位于长治路上的高阳大厦里,开启了我的会展事业。那个时候,公司作为上海成立最早的从事国际会展服务的专业化企业,独家承担并主办了模具展、通信展、自行车展等大小展会30余项。当时我还是一名“菜鸟”,跟着公司前辈的步伐,开始着手学习并参与了一些工作,一晃便是二十多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司业务也随之快速发展。由于业务的延伸,1993年,组建成立了上海市亚太广告公司(以下简称“亚太广告”)。这家公司的初创团队由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5名员工组成,我是其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当时,亚太广告主要以贸促会系统内业务作为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初步的市场拓展。创立初期,公司各方面条件尚不完备,设计方案仍旧处在手绘的阶段,然而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不断努力尝试去改变和提升,从不满足于仅仅服务于系统内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从起初的“小打小闹”,慢慢成长到承接了上海通用汽车第一辆别克轿车的下线仪式活动,并拓展了西门子、博世等客户,为公司持续走向市场化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转  折

步入21世纪,上海的会展业开始风生水起。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当时,希望承接该项目并参与招投标工作的单位有二十几家。亚太广告过五关斩六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参与APEC会议相关实施工作的机会。能参与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重要项目,对我们公司发展历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我个人而言,全程参与这一项目的经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段经历。当时恰逢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安保工作成为世界各地举办大型会议活动的重中之重。此次APEC会议的安保级别极高,不容任何的纰漏,这对我司的实施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作团队必须在各种压力下,时刻查漏补缺,尽善尽美完成任务。为此,我全身心扑在项目中,整整3夜未合眼。最终,APEC会议工作圆满完成,公司获得了大会组委会的书面表彰。

今天回顾这一段经历,尽管过程极尽辛苦,但我感到收获远多于付出。APEC项目让我首次在宏观层面思考会展业背后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由此,我对会展行业所承担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感悟,促使我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会展业。

机  遇

2002年12月3日,经国际展览局投票,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世博会”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2005年,我赴日本参观爱知世博会,这次参观又一次刷新了我对会展的认识。在爱知世博会上,我看到许多先进技术在展览中的运用,亲身体验了展览所营造的体验性的参展环境,特别是美国馆、日本馆、西班牙馆等所展现出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前沿理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进一步认识到,展览本身是人工创造的模拟小世界,然而在世博会的平台上,运用展览语言是反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这是我与世博会的第一次交集。当时我并没有预料到,就在不久之后,我也走向了世博会的舞台。

2007年,我正在西藏山南地区旅游时,接到了上海世博局的询问邀请。我纠结于自己毫无世博会工作的经验,因而顾虑重重。时任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陈先进这样对我说:“中国是首次举办世博会,没有人有经验,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一定能够找到符合中国特色及世博会需求的工作方式。”受此鼓舞,我抛却杂念,毅然接受调令,正式借调到上海世博局工作。

 

挑  战

我进入世博会工作系统后,马上参与了中国国家馆和五大主题馆概念设计方案的招标工作。世博会组委会下达了“集世界智慧、举全国之力”的要求, 2008年4月,我随上海世博局考察团队前往欧洲,对荷兰、德国、西班牙三国进行访问,拜访了许多知名的设计师、学者,以及曾经举办过世博会的专家,通过不断的沟通,解决了我们心中的许多疑惑。通过这次考察,我们确信,演绎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推动项目进程的关键;同时我也进一步意识到主题馆所承担的责任——这是作为主办方建设的演绎世博会主题思想的场馆,代表了组织方的观点和立场;并且定义了世博会是“一种以大客流量、快速参观方式为特征,在传达展示内容的同时,引起观众一定反思的展示活动”。这些考察所获得的成果为我后续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我更胸有成竹的继续推进场馆的建设工作。

2009年初,为了更好地落实推进各馆的工程建设,上海世博局组建成立了主题馆部,我担任主题馆部副部长。如何通过空间、展品展项、展示手段等要素,去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看似很抽象的话,将它化为可落地的方案,成为我的工作重心。回忆当时的工作,总结出了如下三方面工作难点。

一是内容演绎要求“高”。主题馆传播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诠释世博会主题的骨干和主轴,是教育大众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说,主题馆体现了国际普世价值观,对其设计方案中所选取的事例应具有全球性,同时需要考虑其文化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例如在“城市人馆”中,我们从全球六大洲选择了六个家庭,并跟踪拍摄三个星期的影像,将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健康作为核心展项。再如,在“城市地球馆”中,我们采集来自全球的各种有关垃圾处理、生物圈及排放、水污染等案例,阐述“人、城市、星球是共赢共生”这个主题。

二是领导重视程度“高”。主题馆作为主办方所建设场馆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我记得在主题馆各阶段的建设过程中,中央领导、市领导多次前来视察工作,最终方案的产生是向世博会组委会及中央领导汇报后确定的。凡此种种,使我感到肩上的担子重如泰山,然而各级领导对世博会工作的关心和认可,增强了我前进的信念。

三是项目管理难度“高”。五大主题馆的展示总面积逾7.3万平方米,其建设、策划、设计、施工等过程涵盖了多个专业,包含结构基础、展品展项、技术设备等各个方面,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有机的协调。不仅涉及国内外各团队的分工配合,更有总承包施工单位和分包单位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些都给施工管理提出了诸多难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世博会筹备的过程中,“五加二、白加黑”的日夜奋战已是常态。当我看到主题馆从图纸变为现实,看到主题馆从空旷漆黑到缤纷炫彩,看到我们团队成员从工作的满脸疲惫到开馆那天的灿烂笑容,看到世博会从开园第一个观众走进主题馆到落幕那天最后一个观众不肯离去的背影。这一切,都使我感受颇多。

主题馆投入正常运营后,我一有空余时间就回顾、思考,着手整理相关资料。我发现在筹备、建设世博会期间,有900多份会议纪要,这些文件如实记录了我在世博会工作期间的点点滴滴。我想,若把这些经历编辑成书,不仅是对我这段时间工作的总结,也可以让后人得以借鉴,对会展行业的发展也一定有积极意义。在上海世博局领导和部门同事的支持下,最终我整理出版了3本书:《全球视角•点亮主题》——这本画册展现了5个主题馆的设计理念及内涵;《主题馆纪事》——以结绳记事的形式记录了主题馆建设中出现的难点及其对策;《映像世博》——在参观、记录世博会各展馆及与相关设计师进行交流访谈的基础上,挑选了31个展馆,以呈现其策划思路、管理体系等,综合展现世博会这场多文化交流的主题盛会。

 

荣  誉

主题馆旨在回应和演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们是主题馆的建设者。同样,我们也在回应和演绎我们人生,我们的人生随着世博会变得更加精彩难忘。2010年12月27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总结表彰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的荣誉。当我接受这份从国家层面对我工作的肯定时,听到场上响起了长久而热烈的掌声,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感慨激荡,在上海世博会奋斗过程中的一幕幕犹如昨日画面般在眼前浮现。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实力,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世博会的建设标志着我国的会展业达到国际水准。它不仅仅推动了会展行业的发展,更提升了国人对于会展行业意义和社会作用的理解。

 

拓  展

世博会工作结束后,我于2011年4月回到市贸促会系统。同年6月,由市贸促会党组决定,组建并成立“上海贸促展示设计工程有限公司”(2017年8月21日更名为“上海贸促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我担任总经理一职。在“思考•设计•管理”的理念指导下,公司着力在会展领域中,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在保持商业展览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了博物馆、文创特展及主承办展览会,并不断取得新的业绩。

    在博物馆展示领域,我们先后获得陈云纪念馆、中医药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在商业展览领域,我们连续多年承接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今年,在举世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我们承担了多项服务工作,完成博览会前期宣传影片策划编辑,获得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广告独家代理服务商,承接诸多国家馆、企业馆的设计、策划及搭建工作。与此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关于创新引领,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求,迎合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作用,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在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组织领导下,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我们公司作为承办单位,具体落实组织实施工作。这是公司又一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长三角文博会”让我看到以文化为内容的新兴会展业态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了我对文化创意与展览相结合的探索和思考。

    2017年11月,为了推动“文创特展”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成立了文创特展专业委员会,我担任了这个委员会的主任。目前,文创特展专委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上海文创特展研究中心”,中心将开展“文创特展”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研究,系统性地为行业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以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趋势预测。今年,计划形成首份“文创特展”的研究报告,并将成果发表在《上海文化产业蓝皮书》上。我们还将以“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为平台,组织一个以“文创特展”为内容的专题展区,并组织一场以“提升文化新优势,激发产业新动能”为主题的专题论坛,努力培育好这一新颖业态,更好体现“文化惠民”的发展趋势。

 

认  识

二十多年的会展工作,让我有幸见证了上海会展行业的高速蜕变式发展。随着技术手段的变革,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媒介系统的可视化,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化,会展业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展览展示,逐步向各领域进行跨界渗透,并形成多样性的经营业态。我认为,今后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有四个方面:一是技术变革,在将来的会展业中,新的媒体技术将不断涌现,有效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为传统的展会和展馆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功能变革,即会展不仅仅是经贸平台,还将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休闲娱乐的消费方式;三是管理方式变革,大数据应用将成为会展主办方的有力工具,精准获取相关人群的信息将越来越重要;四是商业模式的变革,新的会展经济商业模式并不一定是传统的B2BB模式,也有可能是B2C,我之前所谈到的“文创特展”就是一种特有的B2C模式。

 

使  命

会展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更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行业。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必须不停地学习,不断和各行各业的专家沟通交流,吸收新鲜理念和不同的观点。与此同时,我认为,作为会展业的一员,我有责任为这个行业的进步作出贡献。我除了担任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文创特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外,还担任了协会展示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资质评审及相关授课工作,并致力于编制会展行业的推荐性技术标准,力求促使行业趋向规范,实现良性、长久地发展。我还关注会展人才教育,义务兼职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研究生导师。这一角色使我有机会把我在会展行业所习得的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引导年轻一代会展人的探索与思考,为行业未来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做好储备。

 

回顾二十多年一路走来的历程,有时候感觉时势推动了我,有时候感觉我为会展行业的发展贡献了一点微薄之力,我相信,这应该是上海会展人的共同体会。“路曼曼其修远兮”,上海正在成为全球会展经济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上海已提出要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目标,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不忘初心,重温二十多年前的热情,继续“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历程中,我将和众多会展人一起,继续踩着坚实的脚步前行。


行业信息
展会动态
业内动态
政策法规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六届三次会员会员大会座位表
2025/03/06
【协会发布】“2024年度上海品牌展览会、优秀展览会”正式公布!
2025/02/28
邮件订阅
SCE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