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季路德:筹备中博会,宜配“冷班子”2018/12/11

筹备中博会,宜配“冷班子”

季路德

2018年5月29日)


中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一个“不一般”的展览。因此,不能完全照搬过去成功项目的模式,不能“萧规曹随”,而要在追求“动若脱兔”迅速高效的同时,保持几分冷静。为此,建议在中博会筹备框架中,配备一个“冷班子”,就是说,要有一个团队,不在一线做具体工作,而是相对冷静地做个“旁观者”。

一、为什么需要冷班子?

1、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

中博会有经济指标,要有足够的参展国家,要有相当多的采购量。但是指标不等于目标。如果说,中博会的主要目标就是招展、招商,那么扩大、强化广交会就可以了,为什么要举办中博会呢?

外交部长王毅说,2018年,中方将全力办好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四场主场外交活动,开创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因此,中博会的目标,要从新时期国家外交总体战略角度去理解,是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努力。

这个宏伟目标,具体到中博会的筹备操作时,被分解为各个子系统的小目标。每个子系统的成功运作,是总目标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目标分解不够合理,子系统之间不够协调,原计划的资源受到限制等等,导致每个部门都基本完成任务,但是总目标没有达到。古人说“取法乎上得其中”,说明原来想得很好,结果不很理想,这种现象并不偶然。这不是工作系统中哪个环节的责任,但是必须要有人来分析,指出原因。

冷班子不承担具体工作,而始终保持对总目标的追踪,因此可以承担这项工作。


2、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平面化。一个地方发生的事,瞬间就传递到其他地方,如果对此的反应迟钝,有可能误事。对于中博会这个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来说,及时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对中博会的态度,极为重要。

环境变化了,工作方针、路线也要跟着变化,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为了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要有一个团队,脱离具体工作的羁绊,配备大数据支撑,以宏观的视野,关注世界各地的动态,描述形势发展;同时分析趋势变化的原因,从中博会总体筹备工作角度出发提出对策。


3、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形成良性机制

和世博会不同,中博会每年要举办,这既提出了工作机制常态化的要求,也为逐步改善工作质量留下余地,可以每年有所改进,每年逼近目标。

这就需要有一个团队,不参与到任何具体工作的团队里,而是集中精力,记录足迹,判断偏差。管理学有一个“戴明环”原理,即“PDCA”,P是计划,D是执行,C是核查,A是行动。这个管理原理的本质是“循环”,就是说,每个周期结束之前,要检查不足之处,在下一次启动后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逐步逼近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冷班子有三项责任,一是观察总体工作进展,定期撰写分析报告;二是广泛收集外部信息,进行形势分析;三是记录历史,每年年底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下一年的改进对策。

显然,冷班子的这些工作,不是只发生在筹备第一年,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常年的工作。有个冷班子不断提供智力保障,中博会就能够“好好学习,年年向上”,就不会辜负中央的要求。

二、“冷班子”怎么工作

所谓“冷班子”,不参与具体业务,但又承担了比较重要的使命,因此现在很多重大项目的冷班子,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支专家队伍。但是能否真正发挥专家作用,却很不简单——经常看到某项目成立了专家组,某地政府成立了顾问委员会,有些只是体现了“礼贤下士”的态度,有些则态度很诚恳,但是也没有贴近实际,没有怎么发挥作用。根据我以前在世博局研究中心工作的体会,我以为有三个方面要注意:


1、合适的成员

冷班子的作用,主要是系统思考,因此要避免纯理论研究人才和纯实务操作人才。社会有分工,中博会不是研究机构,而是要承担具体项目,因此完成“形而下”的指标体系是硬道理,那种建立模型、阐述体系、洋洋洒洒立论立据、国内国外高谈阔论,或者照搬高层讲话要义的研究报告,缺乏针对性,对中博会没有实际价值。但另一方面,如果只是为了了解“这个活儿究竟应该怎么做”,希望从专家那里得到具体的答案,那多半也是要落空的。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在启动某项具体工作前,找外部专家立项研究,最终提出的报告,严重脱离实际,无法操作,这反过来让人丧失了对专家的信任。原因就是把专家看作是一线具体操作者,而不是看作能系统思考,能发现问题的清醒的旁观者。

因此,冷班子成员,基本上是有丰富工作经历,善于从具体事务中提升规律的人,他们对某一方面业务的熟悉,很重要;他们的系统思维方法更重要。此外,我一直认为,大数据专家也是当前很多项目必须具备的。相比之下,纯理论研究人员,或者某个岗位的“熟练工”,都不很合适。


2合适的工作机制

术有专攻。要配齐所有领域的专业人士,当然不现实。因此广邀社会人士参与,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人一多,就要有个适当的机制,确保冷班子能够有效工作,而不是摆设。首先要明确需求: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报告;究竟什么是中博会筹备工作的主要问题。其次要有联系机制,冷班子人员很多,不可能全部进入中博会系统,因此实际上是“连体运行”,即中博会筹备组织中有专职人员,大量的冷班子成员在外面;专职人员以适当的方式,让所有的冷班子成员了解中博会筹备工作的基本进展,让特定的成员了解筹备工作某一方面的进展。


3、明确的责任

一是要明确谁写外部形势分析报告,谁来提出咨询诊断,谁来进行工作总结,即使没有撰写报告之类的任务,也可以要求每一段时间里提几条意见和建议,至少要关心中博会的筹备进展;同时给予评价,认真负责的要表扬,不能胜任的,双方不再合作。二是给予一定的待遇,比如通讯津贴,比如允许对外称呼是某某专家组成员,这样能在心理上产生责任感,而不是只是挂名而已。

说明:关于冷班子意义和工作机制内容,是我在比较世博会和中博会的时候就在思考的。在这篇小文定稿的时候,得知中博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受邀成为其中一员。但是我知道,我不是什么专家,我只是努力收集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资料,希望上海世博会的足迹能对上海的大型活动有所启发。我愿意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行业信息
展会动态
业内动态
政策法规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六届三次会员会员大会座位表
2025/03/06
【协会发布】“2024年度上海品牌展览会、优秀展览会”正式公布!
2025/02/28
邮件订阅
SCE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