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角】季路德: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进博会2018/12/28

来源:记博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进博会

季路德

(2018年11月21日)

首届进博会胜利闭幕了。巨大的场馆里,还留有国家展供市民参观;劳累了很久的工作人员,揉着酸痛的肌肉,喝起了庆功小酒;组织者启动了先进评比;媒体在盘点进博会的各种数字,写出一篇篇或激情高亢或娓娓低吟的文章;演讲者们画出一幅幅“皮皮踢”,描绘进博会的精彩。

这只是第一届进博会,今后还要继续办下去。于是,就好象在通往远方的长征路上,在第一个驿站停下,消除疲劳、以利继续前进的时候,人们总会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办进博会”,不仅是为了安抚第一阶段工作引发的疲惫,更是为了明确今后的方向——因为有智者曾经告诫过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我以为,要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为什么举办进博会。

 

一、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

进博会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策划、推进,毫无疑问,其意义肯定超出了国际贸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出发点,不能就事论事,要跳出国际贸易展,把它放在中国的总体外交战略来考虑。

中国的外交战略取决于对国际形势的研判。以前是美苏争霸,中国站在第三世界朋友圈里,现在变了,美苏争霸变成美国独霸,世界进入多极化状态。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大国,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国际社会开始重视中国的表现,这当然是进步。但是“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引起大国、富国的警惕,引起小国、穷国的关心。因此,中国的总体外交战略是谨慎,是“韬光养晦”,重点是处理好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周边关系。

但是国与国的关系,非常复杂。尽管中国一再强调永远不称霸,尽管最高领导人解释“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基因”,各国政治家包括很多平民百姓,还是对中国半信半疑。BTW,我自己最近就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在一个不很熟悉的群里开了个玩笑,引起几位大佬的误解,尽管群主是我好朋友,为了不让群主为难,我还是退群以表示自罚。个人尚且如此,遑论几千万人构成的国家?龙永图在分析中美贸易摩擦时就表示,最严重的挑战是处理不当,摩擦变对抗。因此,如果各国以怀疑的心态来看中国的一举一动,那么我们必须时时真心,句句诚意,事事周全。

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博会,国家领导人亲自站台,不是为了商品交易,而是在强调中国的和平愿望,是整个外交棋盘中的一着。你不是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扩大出口,导致你对中国的贸易是赤字吗?那么我们举行只买不卖的展览,而且坚持举办下去!你不是担心中国政府干预市场,封闭起来走老路吗?那我们的国家主席亲自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

进博会闭幕后8天,习近平主席在第26届APEC会议上又强调了四个坚持,即坚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完善互联互通网络;坚持深化伙伴关系。这和进博会传递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坚持合作,继续开放,广交朋友,互通有无。

本届进博会,美日两国政府没有来参加国家展,但是两国企业热情很高,参展商很多,这应该就是进博会的魅力。即使政府之间有隔膜,企业最终还是用行为来赞同中国的开放立场!

因此,我认为不能孤立地看进博会,而要把它放在更宏观的背景下来观察。

二、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众所周知,“城市”最初起源于交易。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们有了多余的产品,就择日走到一起,相互交换。天长日久,逐步形成了物理意义上的聚集点,于是驿站、客店、酒肆多了,与交易有关的人多了,店多兴市,市多兴店,城市出现了。

放大来看,整个地球也是这样。当大量的国与国的货物交换,长期发生在一个地方,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最终形成国际大卖场。

这些变化,一是公认的价格——设想进博会持续举办,今后国际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很可能就是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同类商品价格为准。二是纠纷解决机制——就好比现在的菜场,有个公平秤,有投诉的地方,这要比事后到法院起诉更有效。WTO虽然制定了规则,但是如果进博会上的大笔交易出现国际纠纷,包括知识产权纠纷,如果能当场解决,那就不会去找WTO了。三是商号的汇集——进博会长期举办,能加快跨国公司汇集到上海,就近做生意,也相应地完善很多行业的企业链。四是带动服务业——多做买卖了,诸如金融、交通、商业、宾馆、劳动力聘用、市场调查、法律财务翻译等专业服务,等等,会越来越蓬勃。五是物质基础——我们现在难以想象,如果进博会一直在青浦徐泾地区举办,十年、二十年后这里会变得怎样,但可以相信,作为上海的西大门,很可能是又一个浦东!

这就是上海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而国际贸易中心的建成,又带来连锁反应,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贸易、金融的基础,是诚信。现在国家鼓励消费,而影响消费的深层次原因,不是商品不适销不对路,而是诚信。试想,如果影视作品生产过程中的假合同,需要崔永元单枪匹马去揭发,如果中国的五星级酒店的服务乱象,需要“花总”一个人去摄像取证,那么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环境何时能建立起来?如果上海能成为国际大卖场,那一定是一个有序的市场环境。这就不能只满足一、两届里来了多少外国商人,签了多少合同。因为进博会是国际买卖,不良行为要受到惩罚,只有努力形成讲究诚信的营商环境,才能让外国政府、企业持久前来参展。首届进博会上,一些大妈大爷拥挤着抢吃免费食品,这本质上是不守规则、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心态和现代工商文明的冲突。这些抢着占小便宜的人,如果是商人,是有可能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因此,从长远看,把进博会办下去,越办越好,是在物理、心理各个层面夯实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是在建设现代工商文明。

这个意义,虽然谈不上国家外交战略,但也是很伟大的。

 

三、推动提升国内经济结构

中国已经宣布,预计今后15年里,将进口3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10万亿美元的服务。每年大概进口2.67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首届进博会的已签合同,有长期有短期的,按一年履约合同的金额统计,不到600亿美元。进博会后的双11,天猫销售2135亿元人民币,京东销售1598亿元人民币,加起来折合成美元,也是不到600多亿。

也就是说,每年的进口商品和服务,相当于46个进博会。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个问题:那么多的进口货,我们用什么来支付?如果我们只进口,不出口,哪里来的美元?或者有人说,现在可以用人民币结算啊,那么,人家凭什么支付人民币呢?

不管美元还是人民币,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综合国力决定的国际货币发行权。美元之所以被国际社会公认,之前是因为美国的军事地位,二战后召开的布雷森会议决定,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后是由于美国的高科技优势。正如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所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因为一些高科技产品只有美国有,其他国家必须向美国购买。这样,美国就有资格印钞票“出口”,让人家拿着美元来购买高科技。也就是说,拥向美国硅谷的中国、印度等国年轻人,替代了黄金,是美国发行钞票的基础。中国如果希望让他国用人民币来支付每年2万多亿的进口商品,那么就必须提升中国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否则,我们就必须每年有相当大的出口来赚取外汇,来履行15年进口40万亿美元的承诺!

第二个问题,每年进口那么多的东西,这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这次进博会,各省市组织了采购团。想象一下,如果买回去的东西,对本省没有什么很重要的意义,那么今后能否保证每年还能够采购那么多?毕竟政府不能代替市场,不可能每年组织采购团,完成那么多的采购额。

这次进博会上最大、最重的“巨无霸”展品——来自德国瓦德里希科堡的“金牛座”龙门铣,被一家不愿透露名字的民营企业购买了。这个消息让人欷嘘不已!前一阵,有人声称,民营经济历史使命完成了,应该退场了。这篇文章一出现在网上,引起很大的恐慌,中央不得不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性。现在这家民营企业的购买行为,体现了两个重要含义:一是民营企业确实是实体经济的很重要力量,二是进博会的产品,将逐步改造我们的装备能力,从而影响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

把上面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我们可以说,如果进博会持续办下去,如果每年各省市能够真正按照本省的产业改造需求来采购(而不是根据国家的要求,奉命采购),那么进口的那么多的产品,将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逐步地,但不可逆转地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因而改善我们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终奠定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资格。与此同时,大量的进口消费品,也将逐步影响中国人的消费模式,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四、推动会展行业发展

作为曾经的会展人,必须思考进博会对会展行业的意义。

平心而论,本届进博会没有出现“一个项目崛起一个行业”“一个项目带来企业的春天”之类的现象。但是,当我们把时间维度引入进博会观察,假以时日,那么进博会对会展行业的影响,还是可圈可点。

一是政府对具体项目的管理模式。

有专家认为,政府不应该有扶持某个行业的所谓产业政策,政府支持谁,谁就发展不起来。那好吧!我们不讨论产业政策,但是政府对经济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没有疑问。除了产业政策,政府能做什么呢?

政府在行业发展中,提供两件东西:管理、服务。有些事项,政府说了算,企业必须服从,这是管理;就进博会来说,诸如物价、通关、检验检疫、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有些事项,政府提供了,企业可以有选择地去接纳,这是服务;就进博会来说,诸如交通、商业、信息等等。进博会是政府背景,企业操作的重大项目。这样的展会,全国还有一些。此次进博会,上海市成立了城市保障领导小组,和商务部组建的进口博览局一起,为进博会这个项目构成了“政府——企业”合作体制,既体现了管理,又提供了服务。如果这种体制持之以恒,逐步改善,就能够形成可复制的,对其他项目有借鉴意义的大型会展项目管理模式和服务环境。

事实上,已有专家注意到这一点。最近刘海莹老师提出,“定制政策普惠化才是进博会对我国会展业国际化进程的最大贡献”。这就是把进博会筹备过程中政府制定的普惠化政策常态化,今后凡是政府背景企业运作的项目,都可应用。

这是进博会对中国会展行业的第一贡献!

二是能够提升会展学科的社会地位。

会展行业是新兴行业,历史很短。会展专业更是2003年才出现的,其理论体系不成熟,报考的学子、家长有时候搞不清楚究竟什么是会展。以至于直到现在,会展专业还需要在旅游学科“庇护”之下,教什么,考什么,还要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来讨论。

此次进博会,习主席指出,是“不一般”的展览。在中国的社会环境里,最高领导人对一个会展项目的重视,应该能够逐步提升会展行业和会展专业的地位。相信,今后报考会展专业的人会越来越多,会展学科的理论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体系越来越成熟,总有一天,会展学科会独立。

三是会展行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进博会的连年举办,如果政府与企业关系越来越顺,当全社会对会展行业越来越重视时,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会展行业本身不断获得正能量。

比如随着房地产等其他行业转入平稳期,这些行业溢出而进入越来越多的会展项目的资金可能会更多;随着大企业承担进博会项目的常态化,将会在这些领头企业周围形成一大批固定的配套服务企业,从而,会展企业链将更加完善,与此相关的是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会展企业合作网也将形成、发展;随着进博会办展要求的提高,单个企业的展示服务能力将更强,更接近国际水平;随着大批从业人员持续参与进博会,将会涌现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会展人才。

 

当然,所谓“我们为什么(WHY)要举办进博会”,是建立在“我们要办成什么样(WHAT)的进博会”和“我们如何(HOW)举办进博会”这两个问题基础之上的。否则,如果办不好,或者虽然办成功了,但是成本很大,扰民很多,得不到社会理解和支持,那么这四方面的价值还是要落空的!

行业信息
展会动态
业内动态
政策法规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信息公开制度
2024/03/22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信用信息管理制度
2024/03/22
邮件订阅
SCEIA.ORG